有機肥技術的發展前景怎樣?很久以前,人類發覺將農村植物廢棄物(枯枝葉、農作物秸稈、雜草等)與人、畜、禽糞便混合後,經過一段時間會產生熱氣,物質漸減量,顏色逐漸變成深褐色,而質地呈現蓬鬆狀態,爾後施於土壤中,能夠提高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因為是經曆堆漚過程轉化成可促進植物生長之物質,故將之稱為堆肥(或漚肥、農家肥、廄肥)。爾後也發覺可做原料的種類諸多,但多為有機物質,因此也稱之有機肥料。
後來經過持續的實施後發覺其時程與質量,主要與幾個要素有密切關聯:原料比例(或碳氮比),水分含量,空氣(氧氣)的供應,溫度及酸堿度的控製。日後的研究也了解,堆肥實質上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微生物(包括細 菌、真 菌、放線菌等),經曆生長與複製,利用其分泌的酵素分解有機物質向穩定的腐殖質轉化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
初期的堆肥生產過程隻能仰賴人力實施,但為了提高效率,人們開始往兩方麵發展:開發替代人力的生產設備及發酵劑。發酵劑主要功能成分為益生菌群,可促進發酵、降低臭味,且達到縮短製程與提高質量之作用。目前市場上已開發出不少專門用於有機肥生產的發酵劑,然而設備與技術的發展卻顯落後,遠不及產業的需求。至今,我國商業有機肥廠仍存在依賴人工的生產方式;而較具技術含量的,多數也以有機肥翻拋機為主要發酵設備(雖有其他諸多設備,但皆與發酵無直接關聯,諸如攪拌機、幹燥機、冷卻機、篩分機、輸送機、包裝機及造粒機等),在自然條件下,利用機械翻動原理達到混合原材料、提供通氣及調節(降低)溫度功能。隻以簡單而效果有限的有機肥翻拋機為主要發酵設備,乃是導致今日國內有機肥廠普遍為人詬病,本身為汙染源(髒、亂、臭)、製程長(2~3個月)、產能小及占地廣的主因。